罕见的影像,镜头基本上只专注于框住单独个体的运动轨迹,褒曼作为主角不仅占据画面的绝对中心,其他的不同空间里的角色与自然场景的空镜头甚至成了各种状语定语和形容词修饰的累积,从如此种种细腻的运动中看,二人确是天作之合 意识形态冲突其实被罗西里尼归为战争偶然激发的(而非遗留)问题. 该片的短镜头段落仍带着新闻影片的质感,使得导演的基本立场(即使在以单体作为绝对主角的条件下)是偏向民粹宗教或是美利坚,几乎全取决于观众的个人经验(我才不会说看那些血淋淋的巨型海鱼看到饿了呢). 然而这种情况终结在另一罕见之处,影片选择在对神袛的无助呼嚎中结束,这样选择打破了罗西里尼一贯相信天主教面对现代社会自我调和能力——至少是努力调解过后的力不从心(一如该片中的神父). 此景此情,与其说这是皈依,不如说是在胁迫下的精神自杀不同于一般悬疑片总是通过精心设计在结尾解开一个明确的答案,这片高级的地方在于没有给出所谓真相,而是启发观众质疑真相,是枝裕和作为一个作者导演在试水类型片的过程中完成了反类型,这是优点其一. 片中不时出现对制度和法理的质疑,“就因为这个就有轻重之分,法律真是不可思议”,“大家都坐在一艘叫做司法的船上”,包括对死刑的质疑等,比是枝裕和以往的电影增添了更多现实意义和思辨性,优点其二. 虽然不是导演从前擅长的题材,但是本片的视听语言仍旧非常纯熟,举一个例子:三隅高司翻供时出现一个跳剪,律师与疑犯在画面中互换位置,除了体现剧情的转折和人物的惊讶外,也表现二人关系的变化,提问者变成被质问的对象. 结尾的两位主角的人脸重叠对话也让人拍案叫绝,优点其三. 对家庭关系的呈现点到即止. 最后,谁能告诉我容器是指什么?.